我的朋友又名All Tomorrow's Parties
除了结尾,一切都很好。让人再次感叹,喜欢上电影,真好。以及特别好奇,周迅看着电视里演唱“我们亚洲有多么亲密相近”,她是否和我一样会跳出电影暗自感慨?
只有北方人才会拍出这种场景吧,看了五分钟忍不住去搜导演资料果然是,外加去俄读电影,拍九十年代北方工业厂房感觉像是完全”专业对口”。本来想说还好吧一部中规中矩的短片,可是最后出现了《四百击》哎,某种情绪一下就上来了🥹
八月桂花香,一招吃遍天。年少特磊弗,老来徒楚弗。
“在麦地中被灼伤,在电影中被疗愈” 带着远方回归 我的朋友 怎么说呢,看完以后的感受就是强烈的意犹未尽
中国青年导演三大遮羞布:长镜头、旧**、元电影,黔驴技穷的张大磊干脆来了一套组合拳。戏骨和流量在干瘪的场面调度中被碾平,成为中远景里两张单薄的画片。《八月》是一个美丽的意外,《蓝色列车》头也不回地往前开,下午过去了一半,电影终于快要放完。
想要像海子追逐自由,可是李默去了嘉峪关去了青海湖最终还是回到了出生的电影长,剪了头发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,追梦失败;工厂女工小周心怀浪漫可以不买牛仔裤为亚运会捐10元巨款;他们可以互相理解对方心里的浪漫与失落吧,成为了可以共鸣的朋友。
这种长镜头和调度是难得的,是真实的,是流淌在血液里的,九十年***想主义、特吕弗,大磊导演的短片永远有自己的气质,和三大电影节上精巧的命题作文有非常强烈的区别,高下立判。
她困在困顿无味的生活中,日复一****向往着诗和远方,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。 当他问她在哼什么歌的时候,也许他们的心灵忽然对了*道…… 并不太熟悉,但是他们心中燃着的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和向往,也同样压抑着内心的火种遵循着现实中自己的轨迹,这样的两个人是能够有共鸣的吧,至少是互相理解的吧。所以,《我的朋友》。 王一博的洋气酷拽满互联网都随处可见,原来土里土气的角色也能如此恰到好处,可塑性真的是太可以了!台词真的好,声音太好听!
午间洒下暖阳,周迅走来,6、7分钟的长镜头场面调度,开盒饭哼起歌,运走了盼盼,迎来了诗与朋友,接着菲利普泰勒曼的古典乐长笛版,“下午又过去了一半”。
张大磊图穷匕见。查资料发现他和徐磊同为82年生人,一个早先在b站致敬《工厂大门》,另一个在特吕弗面前班门弄斧……玩砸了不说,关键问题看《四百击》结尾时候聊天,你管这叫致敬?